聪明才智之士,勇武有力之人,极大多数是积极进取的。
道德标准把他们划分为两类
:努力目标是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,是好人;只着眼于自己的权力名位、物质**,而损
害旁人的,是坏人。
好人或坏人的大小,以其嘉惠或损害的人数和程度而定。
政治上大多
数时期中是坏人当权,于是不断有人想取而代之;有人想进行改革;另有一种人对改革不
存希望,也不想和当权派同流合污,他们的抉择是退出斗争漩涡,独善其身。
所以一向有
当权派、造反派、改革派,以及隐士。
中国的传统观念,是鼓励人“学而优则仕”
,学孔
子那样“知其不可而为之”
,但对隐士也有极高的评价,认为他们清高。
隐士对社会并无
积极贡献,然而他们的行为和争权夺利之徒截然不同,提供了另一种范例。
中国人在道德
上对人要求很宽,只消不是损害旁人,就算是好人了。
《论语》记载了许多隐者,晨门、
楚狂接舆、长沮、桀溺、荷丈人、伯夷、叔齐、虞仲、夷逸、朱张、柳下惠、少连等等,
孔子对他们都很尊敬,虽然,并不同意他们的作风。
孔子对隐者分为三类:像伯夷、叔齐那样,不放弃自己意志,不牺牲自己尊严
(“不降其志,不辱其身”
);
像柳下惠、少连那样,意志和尊严有所牺牲,但言行合情合理
(“降志辱身矣,言中伦,行中虑,其斯而已矣”
);
像虞仲、夷逸那样,则是逃世隐居,放肆直言,不做坏事,不参与政治
(“隐居放言,身中清,废中权”
)。
孔子对他们评价都很好,显然认为隐者也有积极的一面。
参与政治活动,意志和尊严不得不有所舍弃,那是无可奈何的。
柳下惠做法官,曾被
三次罢官,人家劝他出国。
柳下惠坚持正义,回答说:“直道而事人,焉往而不三黜?枉
道而事人,何必去父母之邦?”
(《论语》)。
关键是在“事人”
。
请关闭浏览器阅读模式后查看本章节,否则将出现无法翻页或章节内容丢失等现象。
相邻推荐:西山有痞 [古穿今]璀璨星光 书剑恩仇录 射雕英雄传 东北混子现世录 明若晓溪(全) 从城市转移到农村 禁锢之溺宠 鬼眼女律师 末法时代之第七重天 高冷总裁倔犟妻 殇魂曲(gl) 神雕侠侣 大领主 重生之再次出道 重生九天之上 哈利波特 寻秦记 淑女好逑 雍正皇帝